交流合作概况(2017)
一、历史起源
福建农林大学前身之一的福建省立农学院成立于1940年。因学校地处战时省会永安的黄历村,所以当时的校友称为“黄历校友”。福建省立农学院427名毕业生中有180多人到台湾工作,他们在台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为台湾农业的发展和农业高等教育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福建省立农学院首任院长严家显教授是前台湾地区领导人严家淦的胞弟;第二任院长、中国森林经理学奠基人周祯教授,上世纪 50 年代初曾任台湾大学农学院院长。还有一大批校友,如被誉为“台湾早年农业教育界柱石”的台湾中兴大学原校长贡谷绅教授,被誉为“台湾茶叶之父”的吴振铎教授,曾任两届台湾中华植物病理学会会长的中兴大学邱人璋教授,台湾地区最高等级农业奖获得者、台湾农业试验所原所长万雄教授等。在台校友对母校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天然的母校“血缘”关系,使他们虽然人在对岸,但始终心系母校,热心为母校与台湾农业界和教育界的交流合作牵线搭桥,成为推动我校与台湾学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培养的学生广泛分布于台湾农业教学、科研与行政各机构。
二、总体情况
(一)校际交流
我校先后与台湾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23所台湾高等院校签订校际交流合作协议。与42所台湾高等院校及90多个研究机构、协会开展科技交流合作。
(二)学术合作
学校充分依托学科优势,率先开展对台农业合作,先后成立了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闽台合作创新平台,积极整合两岸农业界的智慧和力量,围绕当前两岸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1、高起点、宽领域开展对台科研合作
国家部委依托我校设立的各类科研平台及我校设立的17个各类闽台合作创新平台为我校开展对台科技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所设立的各类科研及闽台合作创新平台:
1 省部共建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农业部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3 闽台作物害虫生态防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4 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成员单位
5 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中心
6 台湾农民创业园科技服务中心
7 福建省闽台科技合作基地
8 福建省海峡植物应用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9 福建省闽台果树种质试管苗库
10 闽台动物病原生物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11 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
12 海峡乡村建设与社区营造研究中心
13 平潭海岛休闲旅游业研究中心
14 海峡商业管理研究中心
15 闽台农业技术交流与信息咨询工作委员会
16 海峡育成中心
17 闽台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
2、积极争取国家资助,开展海峡两岸重大、关键科研技术研究
“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在2011年12月共同设立的,旨在重点解决福建及台湾地区共同关心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带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校申报的“太子参连作介导根际土壤环境灾变的机制与控制新策略”、“基于闽台稻瘟病菌群体演化特点探讨水稻持久抗瘟生态防控策略”、“矿区铅镉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钝化与低富集水稻联合修复技术研究”、“闽台特色水禽重要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磷高效利用杉木基因型适应间歇脉冲供P环境的阶段性响应机制”“以马铃薯晚疫病为模式研究寄主多样性对病原进化的影响”、“菠萝雌配子体发育及演化研究”等均获得该项目基金资助,资助总额达1800 万元。
3、拓展学术交流渠道
先后成功举办了 “海峡两岸植物病理与昆虫学研究生论坛”、“海峡两岸水产养殖与种业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新商业经济的创新模式’交流论坛”、“海峡科技专家论坛分论坛第五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海峡两岸生物质能源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福建省社科界2014年学术年会分论坛“两岸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园艺产业论坛”、“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研讨会”、“海峡两岸植物小分子研讨会”等多场研讨会,吸引相关领域专家和师生到校参加,扩大我校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推进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
4、产学研合作
在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与台湾中兴大学等台湾著名高校和企业共建“海峡创业育成中心”。 该中心充分发挥对台科教交流合作的优势,借鉴台湾中兴大学创业育成中心的经验,整合学校各类科技资源,与社会(企业)需求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科技、人才、平台及校友等优势,为学校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提供媒介和管理平台。
中心聘请台湾中兴大学育成中心的辅导专家、台湾科技创业创新育成领域的著名专家、福建农林大学台籍毕业生中的创业英才、以大陆校友中著名的科技企业家、科技界精英做为创业育成中心的辅导专家或顾问,与入驻企业共享创业、创新成功的经验。目前,该中心已有三十多家企业入驻,校企合作提高了创新能力,实现了双赢。
同时,以“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为平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并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上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历年“6·18”我校对接项目总数和签订对接项目合同数居全省高校前列。一大批成果通过这一平台实现转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海峡创业育成中心还曾荣获“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优秀组织奖”。
(三)师生交流
1、交流概况
走出去:为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我校每年派出大批教师赴台港澳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短期或中长期的交流访问,开展合作研究、研修,参加学术研讨会等。自2012年起,共有196位教师赴台港澳地区交流,39位教师赴台湾高校研修。2015年,学校设立了资助教职工赴台攻读博士学位专项,出台了《福建农林大学选派教师赴台湾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以每人21.5万标准每年支持和鼓励工科、文科等学科领域教师赴台攻读博士学位。截止目前累计12名教师通过该项目,赴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我校2008年起派出学生赴台交流学习。随着对台合作的开展,赴台交流项目日渐常态化,派出学生已经突破800人次。至今,接收我校赴台交流学生的台湾高校已扩展至十余所。我校赴台交流学生项目的开展是推动我校与台湾高校在学生交流、引进优势教育资源等方面合作的助力之一。通过派遣学生赴台湾高校交流学习,我校对台湾高校教育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以及课堂实践、课后实习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台交流的本校学生,也通过自身的努力,利用优质的师资和设施,掌握扎实的专业课程知识,并通过企业、农场的实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我校学生不仅塑造了良好的福建大学生形象,也宣传了我校的办学实力,扩大了我校在台湾高校的影响。
2015年以来,以经济学院、林学院、交通学院、资环学院、植保学院为代表的部分学院积极与台湾高校、协会开展合作,组织过百名学生成建制赴台实习,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移地教学,已经成为我校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的新途径。
此外,我校植物保护学院和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联合承办的“海峡两岸植物病理与昆虫学研究生论坛”于2012年3月23日启动,今后每年轮流在我校和台湾大学举办。该项目是对闽台两岸研究生层面开展学术交流的创新形式。
引进来:在走出去的同时,学校积极邀请台港澳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协会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展学术交流、进行合作研究,内容涉及农林经济、食品科学、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水产学、园艺、蜂学、基因组学、生物工程、食用菌等多个领域。先后聘请了台湾大学、屏东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为客座教授,来校为本科生专题授课。目前我校共有6位台籍闽江讲座教授、7位台籍金山讲座教授、10位全职台湾教师在我校从事教学工作。
2、对台招生工作
2001年至2016年我校共录取了台湾本科学生24人,硕士56人,博士15人,这些本、硕、博学生分别就读我校经管学院、园林艺术学院、交通学院和作物学院的相关专业。
3、校园文化交流
学校大力推进学生文化层面的交流。通过共同举办“光影两岸记忆农林、情满海峡共话发展”的主题摄影展、“海峡梦·农林情”联欢晚会、闽台师生暑期实践等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学生交流活动,有效增进了两岸学子相互了解,拉近两岸学子的感情。
4、两岸大学生创新创业
2008年6月,我校率先引进台湾创业培训模式,开启大陆高校与台湾优质创业企业合作大学生创业培训先河,启动了“闽台合作大学生创业培训圆梦工程”。学校将一座山(植物园,500亩)、一栋大楼(L楼,面积1258㎡),一层楼(200多㎡)全力建设为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设计室,并与福建仙游县人民政府签订在“仙游台湾农民创业园”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合同;作为在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作为大学生创业的“试验田”,为大学生提供“实战舞台”。目前已经系统培训了我校2000名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参训学员反映良好,达到预期效果。
(四)校友服务
得益于独特的对台学缘,通过多年对台招生工作,从我校毕业的台湾校友人数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增进两岸人民友谊、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发挥我校台湾校友的智力优势和广泛影响,应广大台湾校友的要求,学校于2015年成立福建农林大学台湾校友服务联络处,致力于加强台湾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团结和合作,为增进海峡两岸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作为学校对台校友公共形象之窗口,联络合作之枢纽,服务台湾校友之桥梁,筹措资源之平台,本着“沟通交流、传承发展、优质服务、合作共赢”的工作理念,积极开展对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强化学校与台湾社会各界及广大校友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台湾校友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的关心和支持;收集政策信息、整合校友资源、联合社会力量为学校发展与建设服务。
在台湾校友服务联络处的不懈努力下,在台“黄历校友”与母校的交流联系更为密切,在“黄历校友”的大力支持下,福建农林大学台湾校友会各分会陆续成立;学校与台湾社会的交流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三、突出成果
长期以来,福建农林大学广大师生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充分发挥学校地缘优势,与台湾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科技与学术交流。在对台教育交流合作中,学校做到了六个“率先”:
1、率先开展对台单独招生(1999);
1999年学校在全国非华侨高校中第一批获准单独招收台湾学生,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台生培养经验。
2、率先面向台湾农业行业协会会员招收函授学历生(2006);
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学校率先在全国招收台湾农业行业协会(如“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园艺交流协会”)中小企业家攻读成人教育学历,招收了4届学生共51人。截至2016年底,我校共招收九届台湾函授生共253人,毕业121人。他们大多在大陆投资业,频繁来往于台湾和大陆之间,致力于推动台湾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大陆广袤的土地上推广转化、开花结果。截止到目前,我校仍是大陆唯一招收台湾青年攻读成人学历教育的高校。
3、率先与台湾一流顶尖大学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
2016年,我校牵头,协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台湾中兴大学等单位,根据闽台作物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等科学问题,按照“区域急需、国际领先”的要求,围绕以水稻、蔬菜和茶叶为主的闽台特色作物重要有害生物生态防控的关键问题,组建“省部共建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从作物抗性机理与抗性育种、作物病害致病机理与生态防控、作物害虫灾变机理与生态防控等3个方向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将立足福建,面向两岸,根据国家和福建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围绕闽台区域特色作物安全生产共同科学问题及重大需求,通过合作共建,发挥两岸病虫生态防控优势特色,不断提升两岸植保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两岸农业的深度融合、持续发展和互利合作,推动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造福两岸人民,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4、率先主持涉台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
学校十分注重发挥两岸高校农业科研的优势合力,积极开展两岸科技合作研究。1987年,两岸刚刚恢复人员往来,我校与台湾方面的交流合作就迈开了新的步伐。1992年,我校与台湾大学合作开展“闽台鳞翅目昆虫区系比较及分化研究”课题研究。1999年,与中华(台湾)水土保持学会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合作,在校内建设了总投资150万元人民币的“福建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948、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基金委海峡联合基金等一批国家级涉台科研项目。主持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台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创新与示范推广”,引进推广台湾180多个花、果、茶新品种,并在园艺产品保鲜贮运、低温食品物流管制等新技术研发推广上取得突出效果。主持承担的公益性行业专项“入境台湾果蔬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创立了台湾果蔬危险性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关键技术,提高了我国大陆对外来有害生物的预警防范能力;创建了重要病虫快速检测和除害关键技术,成功截获并阻断了台湾果蔬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扩散和蔓延;研发了有害生物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及产品,为台湾果蔬在大陆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为推动海峡两岸农业的合作交流和维护国家生物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5、率先与台湾一流顶尖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2015);
2015年起,学校与台湾中兴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台湾东华大学、台湾亚洲大学联合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科技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会计学、公共事业管理等6个专业启动“3+1”闽台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项目采用“3+1”模式,实行本科层次“分段对接”联合培养方式,结合双方办学优势及资源,共同制定本科4年的培养计划。项目课程建设将引进台湾优质课程,实现两岸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015年,闽台高校联合办学项目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95人。项目第一批85位学生于2017年9月赴台湾学习。
6、率先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进宝岛计划(2010);
2010年,我校承担了福建省科技合作计划重点项目“福建优质稻蔬良种入台示范种植”,率先将大陆三项科技成果入台示范推广。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台湾农业科技人员领悟了大陆农业科技的实力与优势。